螢火蟲怎麼分公母?
螢火蟲怎麼分公母?
er">
螢火蟲一生簡程
在台灣至少有45種以上螢火蟲。 | |
卵 | 不同種類的螢火蟲卵,其大小、形狀和顏色會有些微的不同。 |
幼蟲 | 幼蟲期是螢火蟲生活史中最長的一段時間,由於成蟲的發 生期較短,因此 在野外地面上見到的發光小生物,大部分是 幼蟲。 |
蛹 | 大多是乳白色,會發光,但發光器所在的表層不明顯,大部 分位於體側;其 蛹的型態屬於裸蛹,身體上的每一節及其附 屬器都可以看得很清楚。 |
成蟲 | 成蟲階段是螢火蟲生活史中最容易觀察的時期,他們會在 夜間活動,尋找 交配的對象。 |
二、螢火蟲發光原理
發光原理是因為在其發光器的部位,有一種含磷的發光質與一種催化 酵素。螢火蟲在發光器上會有一些氣孔,由氣孔引入空氣後,發光質 就會透過酵素的催化與氧進行氧化作用。然後透過這樣的機制來發出 光。如下圖: |
蟲螢光素酵素在常溫、常壓下使發光反應進行非常有效率,和三 磷酸腺甘(ATP)作用產生複雜的氧化還原反應,這種反應是連續性 的進行著。螢火蟲的光沒有伴隨熱,能量和效率非常高。約2~10 % 的能量轉為熱量,而其餘能量完全用來發光,稱為「冷光」。 如下圖: |
發光器的構造也使得螢火蟲的發光更亮。螢火蟲的發光器由數層細 胞組成。在皮膚下有發光細胞,在發光細胞下有反光細胞,可以反射 發光細胞發出的光來使光看來更亮。 如下圖: |
檢視圖片 |
三、如何辨識螢火蟲雌雄
如何辨識雌雄的特徵?
這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情。一般而言,螢火蟲的雌蟲體型較雄蟲大,形態的差異相
當大,就外部形態的區別可分為三類:
第一類為半翅型
前翅退化,僅達腹部背板的二分之一處 。
第二類的雌蟲稱幼蟲型或蠕蟲型
形態上有明顯的差異,雌蟲通常為橙黃色或乳白色,翅完全退化,或僅留存小翅形
成斑塊狀或是點狀,這類雌蟲皆不會飛行,僅於棲息地的地面或枝葉上爬行;發光
器的形狀小且呈點狀,且會持續的發光,吸引雄蟲前來交尾,如窗螢屬、薄翅螢屬
的種類等。
第三類為雌雄同型
雌蟲的體型較大,複眼較雄蟲小,前翅可達腹部末緣處,具飛行能力,腹部末端的
發光器僅有一節,而雄蟲具有二節發光器,如絲螢亞科的種類。
會分辨了嗎?
四、螢火蟲的食物
(1)幼蟲:
螢火蟲的幼蟲是吃肉的,陸生螢火蟲的幼蟲大抵上吃的就是一些較小型的蝸牛
蛞蝓當然也是有例外的,例如:只吃蚯蚓不吃蝸牛的雙色垂鬚螢。而水生型螢
火蟲幼蟲大抵吃的就是水中的螺類。有時候它們也吃些小魚、蝌蚪打打牙祭。
(2)成蟲:
蛻變為成蟲後,大多數種類的螢火蟲幾乎不吃不喝,往往只吃露水,蜜露或花粉
花蜜;不過在南美洲,有少數種類的螢火蟲成蟲,會發光捕食其他種類的螢火蟲
或小型趨光性昆蟲為食。
五、螢火蟲的習性
螢火蟲喜歡生活在潮濕、多水、雜草叢生的地方,特別是溪水、河流兩岸,我國曾有
一句古語叫「腐草生螢」,反映的就是這種習性。成蟲不取食只吸一點露水。雌蟲比雄羽
蟲羽化要晚 1 周多時間,然後它閃著螢光,尋找配偶。
當雄蟲發現閃光後即飛來交配。交尾後的雌蟲通常把卵產在緊靠水面而又蔽陰的灌木
、雜草或岩石上。一頭雌蟲一生可產上千粒卵,但奇怪的是它把這些卵分別產在5-6個不同
的地方,這也許是為了更有效地保存後代吧。卵略呈圓形,常 300 - 400 粒為一塊。剛產下
的卵殼柔軟,需經 1 周左右才能變硬,大約2周以後,從卵殼外可以看到幼的蟲發育情況,
3 周後卵開始孵化。卵期平均都在一個月左右。卵的顏色變化由乳黃到白色,再到乳白色
,孵化前變為暗黑色。幼孵蟲化一般都在午夜進行,它用上顎把卵咬破,然後破卵而出,
孵化過程為半小時左右。
剛孵化的幼蟲約1.5-2毫米,孵化出殼後,幼馬蟲上就鑽入水底。在水底,它們白天潛入石
下或泥沙中,夜間出來覓食,主要取食水中有甲殼的軟體動物,特別是蝸牛。幼一蟲般6-7
齡,老熟幼蟲體長可達20多毫米。幼蟲期較長,通常一年左右,有的甚至超過兩年。老熟
幼蟲待到化蛹時即從水底爬上岸,它通常都選擇陰雨天進行。當選擇到合適的地方後,用
泥沙做成繭室,在其中化蛹,蛹期10-15天。成蟲羽化後,先不動,在繭室內停留2-3天,
有的種類時間更長。
這期間,體色增加,身體變硬,最後出繭室,來到水邊的雜草中或灌叢間。成蟲喜歡在晴
天、高溫、無風的夜晚活動,白天則躲在陰暗遮陽的地方休息。夜晚活動有3次高峰,分別
在21點、24點和凌晨3點左右。成蟲交配、產卵後,即完成了其歷史使命,平靜地結束其一
生。
參考資料
http://www.jeansgarden.idv.tw/bug/bug.htm
留言列表